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泵大個倉

池某從來沒有公開過自己的投資回報率,實際上也從來沒有認真計算過自己的投資回報率。原因之一,池某正是魔術師所嘲笑那種連回報率都不會計的人;原因之二,池某只關心當前的投資部位是不是處於相對較優的位置,並不認為反映過去表現的成績表對現在、對將來的盈利表現會有什麼幫助。

說自己不懂計算投資回報率不是故作謙虛,是真的計唔掂條數。條數之所以難計,是因為池某不會守著一個倉位不動,而是以全部流動資產(包括新增儲蓄和波馬帳戶的變化)為基準,隨著市況的變化不斷做rebalance,幾個來回之後,就分不清其中有多少是原來倉位的增減,有多少是中途新增資金帶動的變化了。只能看到整體流動資產的波動,又因包含了新增儲蓄,不能算是投資回報了。就如一條河,雖然可以隨時量度其水位的高低,卻無法分得清上游哪條支流哪個水庫貢獻了多少水量。

如前所述,池某不認買中一次90000%回報的波、99倍的馬、N倍股,或者持有一個高增長的倉,就能令自己的身家暴漲,除非是每次都全倉或大注進出而又能獲能成功。回報率雖然重要,更關鍵的是注碼,90000%的回報聽起來很驚人,但只是$10一注的“雞仔注”,對身家的拉動微不足道。

要以投資帶動身家的增長,必須要在全副身家或至少全副流動資產的大框架下考慮注碼的分配。這就涉及到兩個不能不正視的問題:一是風險,二是增長速度。回報率可以高達90000%的“孖膽”顯然不符合第二點,不能算是好的投資目標:第一,其非常有限的彩池size限制了派彩的數額;第二,其遊戲規限令複式操作無法實行。

相比之下,賭馬的回報率雖然看起來低得多,而且在“啡綠格”黨的打劫下令每場的表現只是在微贏與微輸間徘徊,平均起來一場的回報率更是低得僅聊勝於無,但不要忘記,一個賽季有780多場馬,即使是低無可低的回報率,乘以780次方,結果也很可觀,這正是複式增長的力量,跑贏“孖膽”的回報額是輕而易舉的事。

當然,賭馬最大的問題是風險,令人很難放心地把全副身家押在這個遊戲上。於是,金融市場,或者股票,成了大多數人“瞓身”的選擇。但有利也有弊,股票的明顯不足,是無法像賭馬一樣進行高頻率的複式操作。

有人認為,以股息再投入就能實現複式增長。然而這種增長未免過於緩慢,因為多數股票一年只派兩次、甚至一次息,並不能解決操作頻率太低的問題。有少數股票一年派息四次,但每次股息不多,能否湊夠買多一手股票都成疑問。

也有人提出,可以把平時的儲蓄累積起來,到股市大跌時才一次過掃平貨。如果本身的倉位不大,儲蓄的數額佔相對較高的比例,此法是可行的。但當倉位去到一定規模時,此法亦無濟於事。試想一下,一個三五球的倉,跌三成帳面損失已達一球,靠一個月萬多兩萬元的儲蓄,能挽回多少呢?

故此,當身家增長到一定規模時,不能再停留在打工仔思維,仍然期待靠份糧、靠儲蓄或靠股息去維持、甚至拉動身家的增長,這種方法收效不大,而且會隨著規模的增長效果越來越微。就如一個氣球,偶然泵一下,或者輕力泵幾下,並不能令之持續脹大,必須保持泵氣的頻率和力度才能成功。



對一個股票倉位來說,類似Shannon's Daemon式的操作就能做到這樣的效果。特別是今年以來有波幅冇升幅這種市況,Shannon's Daemon式操作更是如魚得水。雖然每一次rebalance看起來對整體倉位拉動的幅度不太明顯,但重複幾次之後,複式效應顯現,就會被其驚人效果嚇一跳。

只要股市會上下波動,走勢不是呈一條直線上升,Shannon's Daemon式操作就一定能跑贏大市,每次波動之後回到原點,倉位都毫無懸念能創下新高。而且,即使遇上股災式暴跌的年份,損傷也不會很嚴重,不會出現身家突然縮水三五成的情況。須知道,長線回報率取決於各時段回報率的geometric mean,避免倉位出現重大損傷,是保障長線回報率的先決條件。

Shannon's Daemon式操作的效果已毫無疑問,剩下的只是那個老問題:股票與股票之間做rebalance好,還是股票與現金之間做rebalance好?看看能不能一步一步解開這道謎題吧。

延伸閱讀

欲成贏家 先數身家

有波幅冇升幅,照樣贏到甩轆

一條公式走天涯

後記

看到森而兄寫“52週新高”,池某本也想執口水尾寫一篇,事緣池某這個一直冇人“吼”的blog,最近瀏覽量倍增,屢創新高,只是池某開blog還不到52週,若以此為題,言過其實,只好作罷。

如果新增的瀏覽量是來看“孖膽”,池某還可以理解,但這輪湧進來的,卻是集中翻看神棍、港豬和投資心理學系列,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友人傳來訊息,說池某的blog受到了某名家先生的“關照”。

池某當然不會對號入座,但連旁觀者都這樣認為,就奇怪了,池某平時基本上不看個股分析,名家的寶地起碼已有大半年沒去朝聖,難怪後知後覺,更搞不清楚到底是何處惹塵埃。只是池某一不需要瀏覽量拉廣告,二不需要什麼聲名身份招搖撞騙斂財,恕不言謝了。

這時又有IT人傳來一份鑑證報告,圖文並茂,從行文、用語、與眾不同的標點使用習慣,還有獨一無二又重重複複不自覺使用的錯terms和錯字,印證當日流竄於流星兄等多個blog撩事生非、挑撥離間的“藏頭露尾小太監”,與名家先生的blog,是出自同一人手筆。噢,又一次後知後覺了。

還有什麼是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call在大埔工業邨返工的朋友出來問問先,朋友一口氣講了許多故事。嘟~~~(sorry,已經十幾年冇講過粗口),只怪自己再一次後知後覺,竟然把一個呃神騙鬼的blog一直link在“網誌清單”,貽害街坊,罪過!罪過!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有問題

池某曾經在公司負責招聘工作,每次面試完結前,池某都會漫不經心地問求職者還有什麼問題,絕大部份求職者都不會想到,這條循例的問題才是決定他們成敗的死亡題目,之前忙於滔滔不絕表現自己的,多數會自信地說“沒有問題”,選擇這樣說的,基本上就是選擇自行了斷了,因為他們應聘的,正是靠提問為生的職位,不懂得提問的或不懂得把握好提問機會的,很難予以考慮。

無論東方西方,無獨有偶,很多名家經典都是以問答的形式呈現,例如西方柏拉圖的著作,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中國的儒家經典《論語》、《孟子》,亦是如此。不過,現代的教育,多數是著重傳播“子曰”後面那句,很少會提及為什麼這樣問才有這樣的答案。《列子•湯問》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兩小兒辯日》,有思想的問題,即使是出自小兒之口,什麼都懂的孔子,也有啞口無言,拋不出“子曰”的時候。


社會的進步,是因為有問題,還是因為有答案?答案的效果,顯而易見;問題的作用,似乎一直被忽視。數學史上有一條著名的世紀難題叫Fermat's Last Theorem,由法國數學家Pierre de Fermat在十七世紀提出,300多年間,引無數奇人異士傾盡畢生精力參與其中,從而催生了無數數學成果和數學分支,直至20多年前才被成功證明。可以肯定地說,這條充滿智慧的問題,帶給社會的價值,比其本身的答案大得多。

過去有一段時間池某曾特別留意一個台灣的電視節目:一個牙尖嘴利的主持,配三個加起來超過200歲的老頭,在晚飯後的黃金時間斎吹兩個鐘,個個振振有詞,高談闊論,一副權威專家的形象,但看完兩個小時回頭一想,總是想不起他們到底說過什麼有point的東西。更搞笑的是,今天他們是政治問題專家,明天即變成財經專家,再過一天談到政壇醜聞即搖身一變成了色情場所專家,一天之後又變了UFO專家,再之後又變成靈異事件專家...

正常人看到這裡都會奇怪,為什麼這麼無聊的節目還有人看,還有商家贊助,還能做下去?但聽了觀眾call in的提問之後,就不會奇怪了。那些觀眾根本就沒經大腦想過問題,只是想call in“呻”兩句,宣泄一下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於是,三位老頭專家緊扣一個主旨就夠了:政治亂象是某政黨的錯,經濟不景氣是某政黨的錯,政客出入色情場所是某政黨的錯,UFO出現是某政黨的錯,靈異事件發生是某政黨的錯...

之後,觀眾和專家都得到滿足,皆大歡喜,節目繼續。有怎樣的觀眾,就有怎樣的專家。池某平時抽真.財演水時,心裡也不免有少少同情,那些無知又不負責任、想搵著數又不願付出努力的觀眾,隨便聽個“冧把”,連公司業務都不清楚就“瞓身”,然後祈求專家打救,專家們除了“來來去去三幅被”,還能說出什麼有point的話來?

同是提問,有思想的問題和沒思想的問題,差別竟是如此之大。但收視率和瀏覽量不是用思想來衡量的,若媒體或傳播媒介追求的目標只是數字,就只能讓那些沒思想的內容充斥其中了。電視如是,blog界亦是如此。以致現在好看的電視節目難找,有睇頭的blog亦難尋。不過,一旦找到了,卻令人有如沐春風、心曠神怡之感。過去大半年,池某就曾看到不少blogger的“智者之問”,雖然池某沒有能力一一破解這些問題,但鑽研其中,也是樂趣無窮。這些問題包括:

Joseph兄提出的,為什麼買一堆垃圾股也能賺錢?

Wanderer師弟提出的,同2800做Rebalance,用現金好還是reits、公用股的組合好?

Michael兄提出的,權重好還是平均好?

還有今天看到散戶兄提出的:贏谷輸縮好還是贏縮輸谷好?


呼籲

近日blog友提問的留言暴增,令池某拙於應對,顧此失彼,難免出現詳問簡答,甚至有滄海遺珠的情況,請見諒。同時感謝神經漢、Michael等幾位兄台一直以來義氣襄助,幫忙解答。

其實blog友們所問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是高度雷同,故懇請大家提問前先看一看前面的留言,相同的問題肯定是前面的解答會詳細一些。若文章的留言超過200個,請點入頁面下方的“載入更多”。

另,有一言相勸,Pari-mutuel遊戲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遊戲,只從表面模仿一招半式,無法改變強弱的本質,不如認認真真去讀一個STA101或學好如excel使用等技能加強基本功更實在。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玩夠時報專訪香港養豬場老闆

玩夠時報訊(記者 吳秋水發自香港)我強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連豬的品種和數量也堪稱世界之最。據世界糧食組織統計,全世界家豬約有9.65億頭,在中國境內的家豬有4.76億頭,佔總數49%,為世界第一。中國擁有地方豬品種64個,亦為各國之首。其中,更有著名品種互助八眉豬、榮昌豬、寧鄉豬、陸川豬、淮豬、太湖豬、金華兩頭烏豬和東北民豬,合稱“中國八大名豬”。

不過,近年來,隨著南方一個新品種的冒起,“中國八大名豬”的地位也受到了嚴峻挑戰。這個瞬間竄紅的新品種,名為“港豬”。到底這種“港豬”有何特別之處,為何可以在短時間內異軍突起?記者專程赴香港採訪了賈值養豬場的老闆朱錦春先生。

記者:朱老闆,感謝你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採訪。在做資料搜集時,就發現你養豬場的名稱有點奇怪,也注意到坊間有些非議,你能對這方面說明一下嗎?

朱老闆:本人雖是一介豬農,也是讀過書之人,古語云:行商坐賈。賈,應讀作“估”。育豬的買賣,是坐著收錢的行當,當然屬於“賈”了。體現商賈的價值,有何不妥?那些在背後以“假值”、“偽價值”攻擊中傷我的人,不過是眼紅、妒忌我成功的失敗者而已。

記者:朱老闆你成功得令人眼紅,成功得令人妒忌,可否分享一下你的成功之道?

朱老闆:不敢當。我的“港豬”養殖場,與傳統養豬場相比,最大的分別在於經營模式的不同,創新的經營模式,保證了“三低一高”方針的實施。

記者:何謂“三低一高”?

朱老闆:低成本、低風險、低質素目標、高回報。

記者:請具體說明。

朱老闆:傳統養豬場從基礎設施的準備,到入貨,再到飼養時的飼料和抗疫成本,整個過程資金都是有出無入,要等到出貨的一刻,資金才能回籠。時間長,風險大。期間若出現口蹄症等突如其來的意外,即血本無歸。我的“港豬”養殖場,平時並不需要把“港豬”圈在豬圈裡飼養,而把牠們放養在外,牠們只需要定期回養殖場吸取精神飼料,而且牠們要預先支付一筆費用給我,才能回養殖場。這樣就把傳統養豬場的成本、風險和資金回籠問題徹底解決了,必賺無疑。

記者:你剛才提到的精神飼料是什麼?裡面有些什麼東西?

朱老闆:是本人的獨門秘方。具體成份嘛...涉及商業機密,恕無可奉告。

記者:只說主要成份,不說份量,也不行?

朱老闆:唔...主要成份是Benjamin Graham的理論,另加一些股神金句和蘿蔔頭清崎的“財務自由”、“現金流”概念,炒埋一碟,再定期適量配以一些成功故事作心靈雞湯。這種精神飼料是“港豬”至愛,無可抗拒,欲罷不能。

記者:不對呀,如果說“財務自由”概念有吸引力,傳統養豬場裡的豬,不愁吃,不愁住,還有醫療保障,即時就實現“財務自由”了,不是比你這個要付費的“港豬”養殖場更勝一籌嗎?

朱老闆:這你就有所不知了,“港豬”最特別之處,就是牠們根本沒有目標清晰的追求,牠們追追逐逐,只不過是一種怕“執輸”的心理作祟罷了。在無限補時之下,將“財務自由”的目標放於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讓牠們覺得人人都有機會,個個都沒把握,惟恐“執輸”,就會不惜代價,爭先恐後,一個一個自動送上門來任我宰割。

記者:真是奇聞,聞所未聞,長見識了。

朱老闆:也沒什麼稀奇的,“港豬”有一種遠親,叫毛驢,你們北方人應該很熟悉了。北方人用毛驢來拉石磨,在毛驢前面掛一個看得見吃不著的紅蘿蔔,毛驢就會追著紅蘿蔔團團轉,越拉越起勁。對付“港豬”,只是把紅蘿蔔換成了“財務自由”概念。為了追逐這個概念,“港豬”會不斷把錢往外送,越送越起勁。

記者:真有那麼蠢的豬呀?

朱老闆:有思想的群體當然不會上當,但那個群體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是低質素的“港豬”群體。剛才談到“三低一高”方針,特別強調了“低質素目標”,就是這個意思。幸好“港豬”群體也規模不小,不愁沒有客源。

記者:怎麼可能自己的錢不斷減少而沒警覺?

朱老闆:剛才說了,“港豬”對輸贏並沒有很清晰的認知,只是怕“執輸”。錢少了,告訴牠們價值增加了,牠們就會相信自己沒“執輸”;價格下跌了,告訴牠們週息率增加了,牠們也會相信自己沒“執輸”;價格跌了派息減了,告訴牠們沒跑輸大市,牠們又會相信自己沒“執輸”。

記者:市場對“港豬”的反應如何?

朱老闆:“港豬”聲名鵲起,並非浪得虛名,市場對“港豬”的歡迎程度,遠超大家的想像。特別是市場裡的大鱷,更視皮嫩、肉滑、骨軟“港豬”為至愛,讚不絕口,還留下一句最能體現“港豬”特色的佳句:食港豬唔使lur骨!



延伸閱讀:
尋尋覓覓 where is the pig?
港豬與佛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梁振英是不是一個口蜜腹劍的人?

各位怪獸家長請注意,在你們為自己的小怪獸如何贏在射精前、贏在子宮裡費煞思量時,千萬不要忽略了文章標題這條問題,如果不好好回答,隨時會成為小怪獸成長路上的一道障礙。

池某女兒今年升讀中一。去年底,她就一間一間中學去參觀,最後選定了一間心儀的學校,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列為第一志願,更是唯一志願,頗有破釜沉舟的氣慨。面試當天,池某陪同前去。她踏出面試室,就難掩臉上的失望,“太難了,問梁振英是不是一個口蜜腹劍的人,不知道怎樣回答。”

女兒從外表到性格,都與池某截然不同,只有一點稍為相似:數字表達優於文字,文字表達好過語言,天生就不是侃侃而談的人,會答的就實話實說,不會答的就鉗口結舌,其窘境可想而知。

她這樣分析,如果面試老師心裡的答案為“否”,就不可能問得出這樣的問題,至少,也應該認為是大眾普遍的想法,才會這樣問,所以答“是”會是較正路的選擇。但她不能答“是”,因為她平時在電視一看到689就會立即轉台,如果答“是”,面試老師肯定會追問“點解”,她就要舉例說明之,到時就真的啞口無言了。因此她只能答“唔算啩”,然後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敷衍過去。

到底這條問題有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或說怎樣答才能拿到高分?池某也很好奇。無奈幾個月過去了,到今天放榜,派位結果也已塵埃落定,答案仍是苦無頭緒。

倒是女兒在面試後,生活習慣出現了小小變化,現在她每天上學前,都會坐在電視機前静静看10到15分鐘新聞。有一次,池某故意問她,“新聞好看嗎?”她立即板起臉說,“一點都不好看。”

“不好看為什麼還看?”池某追問下去。她想了想,有點吃力地描述她的感覺,大意是,如果有的知識或訊息,其他人都知道,只有她不知道,她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所以,她不能讓自己成為最無知那個人。

一個人需要拓闊訊息面、突破知識面,是多麼自然的想法,是連小學生都懂的道理。奇怪的是,現今市場裡的“大師”,竟然不厭其煩地教人要安於“能力圈”,真是其心可誅。現實中,升學市場、就業市場、交易市場,有哪個市場會遷就某個人的“能力圈”?

查理芒格經常談到“能力圈”,那是因為他大半個世紀的知識累積,橫跨幾十個學科,又融匯貫通,形成上百個決策系統,使其能力在不同領域中成點、成線、成面,才有“能力圈”之說。港豬們連一門知識都未能掌握,反而以曲解“能力圈”之說來逃避學習、推卸責任,真是豈有此理,除非無知也能算一種“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