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南韓人長期雄霸一個體育項目──射箭。那個年代複合弓Compound Bow還未流行,國際比賽項目只有反曲弓Recurve Bow,南韓人憑著流暢連貫的射姿和完美細膩的技術,在賽場上令他國對手難望其項背。
當時的賽制一般是打一個FITA或者Double FITA。一個FITA就是賽4個不同的距離,每個距離賽36枝箭,一共射144枝箭。結果往往賽程過半就大局已定,剩下的比賽只餘表演與陪跑之分,南韓人通常遙遙領先囊括前三名甚至前四名,其他對手連摸一摸獎牌的機會都沒有。
南韓箭手的表現,就如池某前文所寫的橫亙在投資者面前那個長線無敵的大市,令一眾參與者難以逾越。於是,其他參與者都陷入了苦思冥想,怎樣才能“跑贏大市”呢?
終於,結論出來了,國際箭聯宣布改變賽制,不以144箭的FITA決勝負了,改為淘汰賽,單對單以18箭決戰,進入半準決賽後更變成12箭對決。改制之後,其他國家的箭手總算有機會憑運氣分享到獎牌了,偶然運氣好時甚至連金牌也能拿到。
就在這些箭手宣稱已能“跑贏大市”或接近“跑贏大市”時,他們發現韓國人還是贏多輸少,而且幾乎所有世界紀錄,不論男子還是女子,都是由南韓人保持並不斷刷新。怎麼辦?那就再改制,改為每3箭一組計分...
由144箭改為18或12箭,再改為3箭一組計分,公平嗎?在賽制上好像沒什麼不公平,但其中其實暗藏玄機。
如果以統計曲線去代表每個箭手的表現,射144枝箭時,大家的variance都很小,就是以mean決勝負,高下立見,高手和低手兩條曲線沒有交集。當決勝的箭數不斷減少,相當於將大家的variance擴大,曲線就變得更扁平,這樣,即使大家的mean不變,低手曲線的右邊也會出現覆蓋高手左邊曲線的可能(見下圖)。箭數越少,variance越大,曲線越扁平,覆蓋對手的面積也越大,表示低手可搏懵取勝的機會越大。
這個就是“跑贏大市”的“秘技”。
然而,增加variance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以增加搏懵成功的機會,但同時也增加了徹底大敗的機會。須知道,長線投資的回報率,相當於每年回報率的geometric mean,當中只要出現一次大敗,就難以扳回。故贏了次數而輸了幅度的結果非常可能是得不償失。
如今,有的投資者揀十只八只股票組成一個組合,美其言為考驗自己的眼光,跑贏了大市,就自吹自擂,誇誇其談;跑輸了,就抺去不計,再減少持股,相信來年一定成功。擴大variance,期望以randomness之助來增加成功次數,這跟以為自己真的有能力打敗南韓人的箭手,不是一樣自欺欺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