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投資心理學:硬好、硬淡、硬拗

繼續問答題:

第一題:你願意付出多少錢,去消除千分之一立刻死亡的機會率?

第二題:你要得到多少錢,才願意去接受這個千分之一立刻死亡的機會率?

提出問題的是一位名叫Richard Thaler的經濟學家,他還記錄了人們的答案:“這兩個問題答案的不同十分令人震驚。一個典型的答案是,‘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最多會支付US$200,而對於第二問題,我至少要獲得US$50000才會接受。’”

Thaler留意到,“人們對相同事物的買賣價格存在着有趣的差異。”他在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實驗:實驗中,一些學生得到一個咖啡杯,然後讓他們考慮願意出售咖啡杯的最低價。另一些學生被要求考慮購買一個咖啡杯願意支付的最高價。結果是,手裡有杯的叫價不低於US$5.25,而買杯的學生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僅為US$2.25。Thaler還做了一系列其他的實驗,也得到相同的結果。

結論是:人們傾向於對擁有的事物以較高的價格出售,而對不擁有的相同事物以較低的價格購買。



Thaler將人們買賣事物時這種心理傾向稱為Endowment Effect,中文被譯作“稟賦效應”。在這種非理性行為的根源還是在於人們厭惡損失。人們恐懼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這種恐懼心理又加劇了人們對失去一件東西之後所經歷痛苦的預期,於是,為了繼續擁有它們,即使付出更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股市中,大部分散戶寧願做“大閘蟹”,都不願意沽出已經轉壞、血本無歸的股票,即使是繼續持有的代價更大。

當然,除了Endowment Effect之外,當中還有一重心理障礙,就是擔心沽貨後會不跌反升;更難接受的是,沽出虧損的股票,不但要現兜兜的輸錢,還意味著要承認自己犯錯,這對於需要“萬民景仰”的“大師”們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面對的,故此“無限補時”就成了他們沒有選擇下的選擇。

於是就出現了大家常見的一幕:所選的股票升了幾個巴仙,“大師”們就手舞足蹈,敲鑼打鼓唱通街,gogogo,未有耐見頂,當然不會沽出;所選的股票跌幾了個巴仙,“大師”們就手足無措,以越跌越有價值來意淫,既然越來越有“價值”,“偽價值投資者”們當然如獲至寶,更加不會沽貨了,直至永遠。

由此可見,“偽價值投資者”們雖然把股神那句“別人恐懼時貪婪”背得爛熟,實際上卻無法擺脫Endowment Effect,一直被恐懼損失的心理所操控,結果是別人貪婪時更貪婪,別人恐懼時更恐懼,升市時只顧手舞足蹈敲鑼打鼓而不懂收割,跌市時又懼怕損失不敢斬纜,只能不斷填氹。

另一個例子是二手樓買賣。除了買家和賣家心裡預期的價格總是存在巨大差距之外,有貨在手的硬好,和冇貨在手的硬淡,對未來價格的預期也是南轅北轍。硬好會認為1萬元1呎很便宜,2萬元1呎不算貴,幾乎看不到頂;硬淡心目中則幾乎沒有底,回想一下,SARS後仍嫌貴而不買樓的人,恐怕還是不少吧,池某所認識的,也不在少數。

Endowment Effect不但左右人們的投資決定,還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至一件物件的取捨,抽象至一段感情的收放,小至一個交易,大至人生態度。因為人性厭惡失去,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即使客觀價值不高,也不論好醜,都寧願繼續擁有,不願意和別人交換或賣出,也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貶低──雖然實際上很可能是自己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過於高估。

從Endowment Effect切入,就不難理解早前Blog界的爭拗了。當自己固有的投資方法受到質疑、批評和貶低,即刻“紥行馬”,硬拗到底,是很自然的反應。

15 則留言:

  1. 謝謝池裡漁兄分享!投資不但考驗當事人的硬性技術,更考驗他能否突破心理的盲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前者聽起來很高深,但可透過學習來克服;後者看起來很簡單,卻很難突破。

      刪除
  2. 謝謝池兄分享這些心理學上的實驗,讓小弟學到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池某嘗試理解這些論述時也是一直在學嘢。期待RkwC兄弟的精闢心得。

      刪除
  3. 池兄這心理實驗很有趣。

    敝開大師們「保持形象」的需要,一般投資者如果在買賣時仍會受到此等心理因素影響,看來還是不要投資股票較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稟賦者,天性也。這種心理不只影響投資,甚至影響整個人生態度。

      刪除
  4. 這endowment effect很有趣.

    總覺得這心理多少跟人的先天性格有關, 後天很難改變.

    回覆刪除
  5. 小弟之前都睇過呢個理論,有書譯作敝帚自珍定理。今日經池兄講一講,更加清析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敝帚自珍來形容這種心理是相當恰當的,不過似乎跟Endowment這個詞扯不上關係。

      刪除
  6. 我覺得這個Endowment Effect是資訊不平衡造成,即是information cost問題。用咖啡杯為例,賣家知道這個值5.5的杯沒有問題,沒有放過奇怪的東西等;但買家看待這只二手杯時,獲得的資訊較少,跟買賣二手車的lemon car一樣,要足夠的discount才願意去take risk。
    同理,股票買賣價差亦是資訊不平衡的問題。但跟上一個例子不同的是,有假值大師通過「分析」後買入的股票,其「買入行為」本身強化了「買入/持有」這股票的理由。換過話說,單單是「已買入」,已經是持有的最佳理由,而這種正回饋會驅使持有者加強自己的信心,導致有時看錯了時仍然不願意賣出,因為當初買入的原因沒有改變嘛!

    回覆刪除
    回覆
    1. Ivan兄所說的就是文章裡所稱的恐懼損失心理,用我們的俗語說就是「輸唔起」。
      那些馬經台/版的專家也有這樣的心理,刨馬時心大心細,一旦扑槌落決定之後就信心無比,覺得點跑都冇得輸,輸了哭馬喪時就賴馬師、賴際遇、賴競賽小組執法,總之是不會承認揀錯馬的,與假值大師們不會承認揀錯股一樣。

      刪除
    2. 我覺得還是有點不同,「輸唔起」是因為不希望承認自己決定錯誤,或者害怕實際蝕錢的感覺(帳面上的輸不是輸......),這些是一般師奶、老散和我的問題,但假值派的心態有點不同:

      1) 先學習股神、大師級基金經理的投資方法,明白大師是靠坐貨才能變成大師,所謂長線投資,不計較短線波動,何謂長線?「我希望賣出的時間是永遠」,所以學價值投資前先學坐。(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 掌握一切基本分析的技巧:現金折現、PB、PE、股息折現、同業比較等,但這不是必須。只要相信某股是好,這就一定好;大假值家說好,這就一定好。

      3) 透過一連串分析後得出一個「價值」,靜心等候足夠差價的出現才買入。有著充足的安全邊際才買入,投資人就信心滿滿。

      4) 隨著股價下跌,安全邊際增加,投資人信心更大,對自己的分析更有信心,因為即使估出來的「價值」有誤差,但折扣後仍然遠高於下跌後的股價,加上定期有息收,更會得出有買貴無買錯的結論。

      5) 這種面對下跌而無懼怕的心態,正好緊扣「別人恐懼我貪婪」的名句,那麼投資人自己不是盡得股神的真傳嗎?這時候他們的信心爆棚,面對一眾廢青(如我)的批評只會一笑置之,並定期重溫第一至四點......

      刪除
    3. 投資者買入股票前會設一個目標價,不論是亂噏定仔細計,這個目標價正是預期賺幅。由於心態、能力、擁有的資料、經驗的不同,大家的目標價都有不同,這正是information imperfect的情況,大家的差價亦因information cost的多少而影響。
      假值派的「信心」是一種misinformation,令自己得出來的「價值」有所偏差。
      「人們傾向於對擁有的事物以較高的價格出售」,擁有為他們帶來信心,而信心令他們對「值值」深信不疑,所以要天價才賣。

      刪除
    4. 犀利!Ivan兄對假值投資的整套思維真係瞭如指掌,直插其謬誤,當頭棒喝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