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無謀小敗 無斷大敗

謀與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卻密不可分。謀斷相宜,相得益彰;有斷無謀,空中之樓;有謀無斷,反受其亂。

歷史上有房謀杜斷一詞,亦即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之說。說的是李世民的兩個幕僚,房玄齡善於謀划,杜如晦則善於拍板拿主意。房杜兩人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成功將李世民推上帝位。房杜兩人也李世民稱帝後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功臣,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得最好的時期之一。這是謀斷相宜的一個例子。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記述了一段曹操與其謀士郭嘉的神問答。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實力與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坐擁四州、兵廣糧足的袁紹相比有很大差距,曹操問郭嘉“吾欲討之,恨力不及,如何?”,郭嘉拋出了長篇大論的十勝十敗之說,其中一個指袁紹必敗的理由是“紹多謀少決”。結果不幸言中,袁紹手下謀士眾多的奇謀妙策,都在袁紹時而猶豫不決時而輕率武斷之下錯過了,終以敗亡收場。這是有謀無斷的一個例子。

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開國君主石勒是唯一做過奴隸的皇帝,他不識字,不好謀,對於以陰謀奪天下的曹操、司馬懿父子甚為鄙視,《晉書·石勒載記》記載石勒這樣說:“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但石勒有著天生的敏銳判斷力,《世說新語·識鑒第七》記載:“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石勒是有斷無謀的典型,其下場是,成功奪得一隅地盤,但僅32年之後就被別人滅了。

這三個例子說明了,無謀有斷還不致於太差;有謀無斷,也就是沒做對決定的話,後果最大鑊。

孫皓暉的歷史巨著《大秦帝國》,對謀與斷有一段深刻的論述:范增向項梁指出,“善謀者寡斷”,因為“心無二用。善出奇謀者,多無實施之能也。善主實務者,多無奇謀才思也。”又說“善謀在才,善決在天”,原因是“決斷之能,既在洞察辨識,更在品性心志。性柔弱者無斷,此之謂也。是故,善決之雄才,既須天賦悟性,否則不能迅捷辨識紛紜之說。更須天賦堅剛,否則必為俗人眾議所動。”至於謀與斷何者重要,范增認為“謀之成敗,在斷不在謀。故,無謀小敗,無斷大敗。”

其意思是:人一心不能二用,善謀者多數不善斷,善斷者多數不善謀。善謀在於才能,善斷則是天生的,跟個人的品性心志有關。而謀的成功與否,在於斷而不在於謀。所以,謀划不當,衰咗只係細細鑊;決定不當,衰咗就會大大鑊。

引用於投資之上,謀就是分析,斷就是決定交易的時機和注碼。

可惜,鮮有人會注意到謀與斷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大多數人都重謀而輕斷,或者以為斷就是謀的一部份。總是把冷靜分析得出的結果,交由發熱的大腦甚至腎上線素去拍板。衰咗,是必然;衰咗再從分析去找原因,更是枉然。

這個道理,巴菲特就看得很透徹,他曾多次以他的“打卡理論”告誡投資者:如果你的投資生涯有一張卡片,只能打20個洞,每投資一次就打一個洞,20次滿了投資生涯就結束了,相信你的投資業績會好很多。

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如果明知自己不是一個天生善斷的人,減少下決定的次數,就是減少犯錯的機會。

2 則留言:

  1. 能斷的前提是背後有Backup,否則便是巧婦無米炊了;所以70後兄經常話佢老婆係佢嘅背後金山就係咁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