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五胡十六國中後期的一代戰神慕容垂並未能取得最終勝利,最後終結北方割據亂像,完成統一大業的,反而是聽到慕容垂大名就被嚇得找地方逃走的邊陲小部落首領拓跋珪及其後人。如果說投資如打仗,看到這個結局無疑是令人沮喪的,連長戰長勝也不能笑到最後,那奪得終極勝利的關鍵又是什麼呢?
據考究,在拓跋氏鮮卑統一中國北方之前一兩百年,他們才來到中國北邊,當時的拓跋氏部落剛脫離原始的社會組織,仍舊沒有居室,沒有文字,沒有法典,甚至沒有私人財產。而在這時拓跋氏部落做了一件與其他遊牧部落不一樣的事情──耕田。
拓跋氏對農業不是一般的重視,建立農業基地,以戰爭虜得人口來拓展農業基礎的努力,由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拓跋燾,三代下來從沒間斷。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拓跋氏之所以能逐漸將其統治權推及於一個廣大的地區,原因就在於能直接征稅於農戶。農業的發展,促成了人口的歸附,也使拓跋氏的北魏朝廷能外禦其他游牧民族的侵犯,內具恤災救荒的資源。
之後,北魏又頒布了均田令。黃仁宇認為,“其原則經後繼各朝代所抄襲,下及隋唐,施行迄至8世紀下半期,連亙約300年。”也就是說,如果由北魏時期就開始投資“指數基金”,雖然其主要成份股多次換馬,但還是可享受長達300年的大牛市。
從另一個角度看,慕容氏與拓跋氏之爭也代表了兩種典型的投資理念之爭。慕容氏注重的是現金流和資產擴張,以現金流取得更多資產,再於新增的資產獲取更多的現金流,形成一個擴張的循環;拓跋氏注重的則是資本增值,在固有的資產上,最大限度地釋放生產力,提升資本價值。
歷史的發展已經對兩者之爭作了不可逆轉的裁決,同時對後世也有著警醒的意味。以現金流和資產擴張為本的投資方式,對大部份投資者來說是較容易理解,甚至是理所當然的。用現代語言來說,收租仔的說法就是一開二,二開四,以租養供;偽值價投資者的說法就是收股息再投入,以戰養戰。
但慕容垂的故事告訴了後人這種理念要實現之難,最大的難處就是當資產的質素沒有保證時,越來越龐大的資產反而成了現金流的負累,致使一代戰神也無法做到以戰養戰,奮戰到死之日仍疲於奔命,“財務自由”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
反觀拓跋氏以資本增值為本的投資方式,取得最終勝利只是時間問題。到拓跋燾盪平北方諸國時,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切都水到渠成。沿用了均田令等制度不斷資本增值的北周,攻滅北齊時具決定性的戰鬥也不過半日而已;之後楊堅攻陳,同樣是勢如破竹,輕易就結束了中國過去三個半世紀的分裂局面。
可見,雖然現金流很重要,但最終決定贏家誰屬的是資本增值,這是歷史給出的答案。
觀歷史 解投資 另闢新路 池兄不落俗套 .
回覆刪除哈。池某係包拗頸,肯定不會跟隨羊群。
刪除猴年已至 差點忘了 在此祝池兄得心應手 股馬波長穩長有!
回覆刪除多謝mashing兄。也祝mashing兄身體健康、財運亨通。
刪除打仗傷財又傷人命,戰無不勝又如何?
回覆刪除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確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刪除黃仁宇中國大歷史,good,雖然個人觀點有不同
回覆刪除觀點不同很好呀,這樣才可以互相切磋砥礪嘛。
刪除感覺上,拓跋氏的資本增值方式好比做生意, 不停做資產, 愈做愈大.
回覆刪除事實上, 當然比較優勝, 只要看forbes富豪榜, 頭幾百人, 個個都係做生意. 基本上沒有人單依賴現金流/股息等, 做到咁大.
正是。
刪除所以那些標榜靠被動現金流達致財務自由的,會是怎樣質素的自由呢?
增值為主,收息為副. 好像也沒有什麼衝突吧?
回覆刪除不錯。正常人應該是這樣想的。
刪除但有別有用心的人教人一味只看息率,不理會資產的好壞,問題就大了。
只看息率,不理資產質素,會害死人的...
刪除教人只看股息不要理會股價的論調不少呢
刪除可惜香港又好, 每個城市國家都好, 不斷在變, 好難去量化幾十年的投資結果.
回覆刪除最後, 都係無乜結論. 短線而言, 資本增值最好. 但睇番五十年前同今年樓價, 又是否真係資本在增值, 還是金錢在眨值?
70後兄大哉問,但價值與價格是否必然同步的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