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隔山打牛

去年這個時間寫過兩篇賭海外賽馬文章,實際上池某對賭海外馬一直不熱衷,原因有很多:

第一,海外馬的expected odds無法自己計算,即使獲利,也沒什麼成功感。

第二,既然海外馬的“expected odds”是公開的,除非有大量香港馬參戰,或香港馬迷力棒的騎師出賽,否則edge不會太大,輸贏都很有限,很難寄予厚望。

第三,因為海外馬的edge不大,使得開閘前一刻對賠率變化的把握尤顯得重要,賠率和注碼的小小改變就令盈虧逆轉。這就要求開跑前一定要緊盯電腦,困身而利小,令賭海外馬變成雞肋。

早陣子想到杜拜世界盃又至,同時也為賭海外馬的麻煩而躊躇。這時,想起了IT人寫的那個app,但有一點不是很確定,當初池某給IT人的Kelly calculator樣本,是根據香港的情況以一場14匹馬為上限的,海外賽馬有時一場多達16匹,甚至24匹馬上陣,這個app是否適用,是一個疑問。

於是給IT人send了一個message,問了一句上限問題,很快就收到其霸氣回覆,“幾多隻都得!”這就好辦了。


一如所料,杜拜世界盃賽日大部份場次的edge都不大,只在微贏與微輸間徘徊,但在最少馬匹上陣的第五場出現了驚喜,9倍的“木球能手”爆出半冷,且edge不小,總算不至於白做一晚。


利潤不算多,卻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這裡並沒有自己付出努力的概率計算,而所使用的資訊又早就是公開的,那麼其間的利潤出自何處?除了其他投注人的決策錯誤之外,應該就是對資訊時間差的把握了。若早了一兩分鐘下注,盈虧的結果也會大不一樣。

資訊的差距,從來都是有價值的。資訊閉塞的年代,有“家書抵萬金”之說;“錢多、人傻、速來”,雖常被用於調侃,卻深刻地描畫了資訊差距的價值。Fortune's Formula一書,記錄了賭馬與信息學發展長期以來的互為影響,Kelly criterion就是以為“不公平信息”定價作為出發點的。

互聯網的普及,令“隔山打牛”的資訊接收成本降至幾乎是零,買外國股票、買外國基金、買外國樓、賭海外馬,都不再是盲人摸象。壞消息是,大眾更容易公開、公平地獲取同樣的資訊,會令市場更有效、盈利空間更狹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的三個假設大前提,其中一個就是,“資訊實時公開且獲得資訊無需負擔額外的成本”。

故此,現今在市場博奕,競爭的不僅是資訊的獲取,更關鍵是有效使用資訊時機的準確捕捉,機會只在瞬間,差之毫釐,回報是天壤之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Out了,現在是“朝夕也嫌久,只爭分秒”。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繼續Kelly Criterion

投稿到媒體緣於塘人兄那句玩笑話。塘人兄說,懷疑香港的媒體有潛規則,blogger的文章一旦被刊出,就要unlink塘人兄的blog。實踐是檢驗猜說的唯一標準,是真是假,試試便知。


本以為這種blogger的口水貨最多放在網上攝下位走過場就算,沒想到老總很認真地回覆,說看起來也應合雜誌讀者的口味,不如放到雜誌。那就當然要客隨主便了。忽然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湧起,池某平日的工作是處理別人的來稿,這次卻身份逆轉,變成被處理,聽候發落,報應也。

雜誌是月刊,一個月才出版一次,加上這類稿件沒有時效性,慢慢等吧,只是“實驗”的時程也拉長了,期間塘人兄還要玩搬blog,嚇得池某連忙add晒新舊網址,以確保“實驗”結果可靠。

另一個想不到的是池某的身份被變成“財經博客”,看來要學學Mike兄、森而兄那樣多加些親子、生活題材,將blog的內容多元化了。池某一直沒有為自己所寫內容的定下專門的、特定的範疇,寫這個blog的初衷,在本blog的第一篇blog文已作了說明,就是記下一些需要記得的知識和資訊,特別是那些細微而容易被忽略、漠視的,故取blog名為“積微錄”。

“積微”一詞,出自荀子《強國篇》:

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箸也,可以時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者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

兩千多年前的文章,論述深刻厚重,指明了為人處事的應有態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亦不覺過時。文章的大意,用今日的話說,就是大多數人都好高騖遠,對小事不上心,一心只想做大事,實際上這種只想做大事的人,並不如那些認真做好每日小事的人。因為小事很多,每日都有,累計所費的精力與時間很多,但累積的成果也大;真正的大事並不常發生,累計所費的時間與精力不多,積累的成果也少。所以,積累微小之功,實際上是能最快成功的。

用大眾更熟悉的語言來說,就是大多數人一心只想買中隻倍升股或扒個大冷門,一夕發達,實際上最終表現並不如那些長期在平常市況取得平常回報的人,因為大多數市況都是平常的,平常的回報不斷累積就會變得很不平常;而大冷門並不常發生,即使偶然中一次,攤長來看回報也會變得很平常。

中一次100倍和中十次10倍,回報和風險不是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因為有複式效應,因為有Kelly Criter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