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從unlink事件談起

在Cherry小妹驚呼發生了慘絕人寰的unlink事件後,池某查看了一下,似乎也遭到了同樣的待遇,不過對Blog的整體流量影響不大。外部連結對新發表的文章點擊作用較為明顯,但Bounce Rate非常高,除非像塘人兄那樣每天都發文,才能充分“享用”,池某這種一個星期才發一次文的懶鬼,本來就是無福消受也。

還是從搜索引擎搜尋進來的讀者比較可靠,他們帶著問題而來,找到他們的所需,看得特別細緻,很多都會從頭到尾逐篇翻看。池某曾經收到一位讀者的反饋,說已把池某的文章每篇都看了超過三遍,(慚愧,比池某自己還多。)池某聽了真是又喜又憂,喜的是自己的觀點獲得認同,憂的是希望沒有浪費他太多時間。

目前池某這個Blog的讀者還是以搜尋進來的居多,好像在Google搜索“賭馬”或“賭波”的相關字眼,池某的文章都是排在較前的位置,另外也有不少是搜尋“盈富基金”進來的。



從讀者的留言回應來看,大致是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是馬迷,三分之一是波迷,三分之一是真價值投資者。池某也很清楚這個Blog是留不住偽價值投資者的,他們肯定看不到三句即被激到調頭走,有自虐狂看下去的,再看多幾句也定被氣得吐血身亡,總之成不了回頭客的。當然,池某也不希望偽價值投資者太快改變他們自己,畢竟,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個零和遊戲,他們少點來看才能真正成為池某的米飯班主呢。

互聯網是一個互聯互通的世界,link or unlink,不在技術,只在人心。既然是發自人心,最終自然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自己也有喜惡之心,當然應該明白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故此對於link or unlink不必太在乎,也不必強求。

一旦心中有求,反而會做cheap自己,現實中確是如此的。不久前,在一個公開酒會中,一位在某領域有些名氣的“專家”,追著池某點頭哈腰說,“池總,貴公司xxx那類活動,如果需要找嘉賓,本人隨時都有空。”言下之意,就是求出鏡、求曝光了。池某本來對此人沒有明顯的好感或惡感,但見他擺出這種姿態,不免心中盤算,大佬,這種有立場沒觀點的“專家”,萬一請來倒公司米、拆公司招牌,點算?

池某與傳媒、出版界關係尚算不錯,不是不錯,應算是關係密切,類似的專家、學者、名嘴、達人求出鏡、求被訪、求版面、求出版的笑料和醜聞,還目睹及耳聞過不少,如果大家感興趣,有機會再“爆”小小料給大家吧。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看什麼書

寫Blog以來,Blog友們留言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問池某最近在看什麼書,以及有什麼書可以推薦。池某對這兩個問題很少直接回答,在這裡或者需要解釋一下:池某並不是要把好東西自己收起來,而是在大家興高采烈地討論投資方法時,若池某照直回答在看《心經》或蕭紅的《呼蘭河傳》等等,恐怕Blog友們都會以為池某在耍他們。

如果是明確地帶著問題找答案的,池某或者會建議一下自己所知的,而可能會找得到答案的書。但池某認為,閱讀是可分享而不可推薦的。池某很樂意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也很喜歡看別人的分享。不過,每個人的認知基礎不一樣,思維方式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也不一樣,故書本和股票一樣,是不能隨便推薦的。同一只中石油,是巴菲特口中的肥肉,卻也是國內眾多散戶的惡夢。同一本書,也會讓有的人甘之如飴,有的人看到吐血。

池某自小在公共屋邨長大,家境貧困,大學時期還不算難捱,可以靠全額Grant & Loan加幾份補習解決生活與學習所需;中學時期就有點難受,在心理上總覺得自己輸在起跑線上,班裡同學都左手一本精讀,右手一本天書,池某手上只有甩皮甩骨的二手課本,可以做的只能是把課本從頭讀到尾,並把裡面的習題都做一次。

後來發現上天至少在兩件事情上是公平的:一是只給每人一個腦袋;二是給每人每天都是24個小時。任你有幾十本精讀、天書又如何,塞得進腦袋先算。故此,一份長長的書單,所反映出來的不過是心虛而已,在考試鬥高分這個遊戲,還不如把一本書讀爛讀精,理解透徹。

多年前,池某有機會跑到一間寺廟小住幾天,前文所寫到的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就是在這段時間看到的和聽到的。那幾天最大的收獲,是有機會與寺廟的方丈老和尚作一席單對單的對談,聆聽開示。池某看到寺廟裡掛了一幅前國家領導人到訪的照片,問:“領導人是否也誦經禮佛?”老和尚答:“是否禮佛不清楚,不過領導人親口說他每天晚上都看《金剛經》,而且看的是弘一法師的手抄本。”


“每晚都看?想必已是讀爛讀透,道行匪淺?”池某好奇地問。老和尚爽朗地大笑起來,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得其文而不得其意,讀一千遍一萬遍又有何用?且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百讀不如一悟也。”

真是被老和尚一言驚醒。書本只不過是一個契入思想的媒介,把媒介當成目標,是何等膚淺幼稚的想法。若把思維困在書本的條文字句之間打轉而自以為在思考,博覽群書又如何,讀爛讀透又如何,不過是從一個思維框框跳進另一個框框罷了。

既然如此,何必將自己的思維囿於大眾的理解和觀感?把《心經》和《呼蘭河傳》當作投資書來看又有何不可?透過修心,心清而目明,至少不會被神棍財演裝神弄鬼的歪理所蒙蔽;至於《呼蘭河傳》,裡面有一段描寫因害怕投資損失而不斷追加投入直至傾家蕩產的心理歷程,渾然天成又深刻無比,真是可以媲美任何投資心理學的書籍呢。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明報》裁元

香港迪士尼樂園裁員百人,沒有上頭條;Intel全球裁員1.2 萬人,也沒有上頭條;東芝全球裁員逾1.4萬人,還是沒有上頭條;香港蚊型上市公司685旗下《明報》宣布因“經營環境困難,公司需積極採取節流緊縮政策,裁減人手”,卻上了多家媒體的A1頭條,還被一眾網媒洗版式更新進展,而這次裁員的人數,只得執行總編輯姜國元一個人咁大把。顯然,這次“裁元”,並非人們所認知的Layoff。

接觸《明報》,是大學年代的事,在宿舍訂一份《明報》,校園價,很便宜,有的同學只看財經版,有的只看馬經版,有的只看娛樂版,各取所需,又能充分利用。新聞版,很少看。直至後來,連續幾天看到新聞版幾個版面所有稿件署名只有一個,“姜國元,大阪報道”,天下大事、國際關係、兩岸互動,無不通曉,無一不精,一個人,一枝筆,全包了,不由得驚嘆,真神人也。

多年後,想不到竟與這位神人有一面之緣,一起坐下來飲啖茶、食個包。學識雜而博的人很常見,像他這樣博而精人則真的非常罕見,無論聽他談論什麼問題,都是一件賞心樂事,也是在上寶貴的一課。突然,他中斷話題,一句“失陪”離座而去,過了一會兒回來道歉說,“剛才看見我妹妹在那邊,我們兩年沒見面了。”聽他的同事說,他是個工作狂,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很少放假,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很有限。

這樣一個學識有料的人,工作搏命的人,被同事稱為公司靈魂的人,在公司為未來發展作取捨時,竟成為第一個被捨棄的人。一間公司衡量價值的標準,與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準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誰會相信這是一間公司正常的營運決定?誰還會再相信一間連靈魂都能捨棄的公司?



有消息說,《明報》“裁元”,是因“唯恐得罪權貴、中共和香港政府”。如果真是北京要招安,“裁元”肯定是錯誤之舉,大佬,中共又不是傻的,要招安也要看你值不值得,就如《水滸傳》所描寫,梁山泊最終被招安,是因為有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叫價能力,而不是一開始就先炒掉有戰鬥力的頭領,若一份報紙淪為沒有人看、沒有影響力的媒體,又何招安價值?

如果北京並沒有開聲,只是自己“唯恐得罪”,“裁元”無疑就是一種自閹的行為,就如姜國元筆下所寫,“今天特區某些人都是胸懷大志要闖一番事業之輩,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走上魏忠賢先淨身後進宮再爭天下之路。”

捨棄靈魂,刨掉根本,天下間最愚蠢的投資決定。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學藝不如修心

你今日屙左屎未?要唔要幫你屙埋?

池某雖然是“抹屎佬”兼“攪史棍”,但絕非逐臭之夫,文章裡偶然出現屎屎屁屁,純是劇情需要也。



上文提到,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有神棍橫行。實際上,神棍只是這個社會的寄生蟲,要有足夠多的盲從者,神棍才能附之以生存。這也說明了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從來都不缺乏盲流。

現代的投資市場,大多數都是由大眾參與定價的遊戲,每一個交易,都是一場輸出虧損、購入盈利的戰鬥。毫無疑問,盲從者在這個戰鬥生態食物鏈中,無可避免只能處於“水魚”或“魚腩”的位置,或說成為狩獵者所尋覓的“”。故在參與這個遊戲時,有兩個問題不能不思考:一是如何將盲從者的愚昧變成自己的利潤;二是如何防止自己一不小心成為這樣的盲從者。

解決第一個問題,需要學習技藝;對付第二個問題,需要修煉心志。

貪念,人之本性也。有所求,卻摸不到門道,又懶得走自己的路,更不敢以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這時,神棍財演那些三分鐘學會乜乜乜,一張圖看懂乜乜乜之類的招徠語言就顯得特別有吸引力,讓貪、懶而膽小的人心猿意馬,以為真的找到了指路明燈,而隨著神棍的指揮棒團團轉,任人“老點”,最終任人宰割。

獨立思考,說易行難,特別是自己跌跌撞撞摸索的孤單,更是不容易忍受,而一旦萌發與人結伴同行尋找溫暖和安全感的念頭,即很可能變成隨大流,成為盲流的一份子。故此,投資之道的修煉,修心比學藝更為重要。

近日看了一些佛門小故事,頗受觸動,值得寫一寫:

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間廟,廟裡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日,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你被人稱為得道高僧,請問怎樣才能得道呢?”老和尚沒有答話,直奔茅廁,良久才出來。小和尚再問:“我剛才問的問題你還沒回答呢?”老和尚對一愣一愣的小和尚說:“我已經用行動回答你了。你看,我被稱為得道高僧,但連上廁所這麼小的事情都要自己來了,你能不能代替我去?求道有辦法代替嗎?”

既然投資是大眾定價的遊戲,別人定價錯誤,才可能成為自己的利潤。要取得盈利,又怎可以學習、跟隨別人的定價方法,甚至讓別人替自己定價?如此天真的想法,跟花錢請別人代替自己上廁所屙屎有何分別?

佛門還有一句話,“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就如投資界的價值派、趨勢派、技術派等等,以不同的外在形象存在著,然而劫數來臨時,同樣都是難以保本,故對外在技藝的追求,終難有完全稱心如意的一日。

結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神棍。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不可能向外求來,只能是自己修來。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知識無價 神棍最怕

2500年前,希臘人畢達哥拉斯遊歷了巴比倫、印度和埃及,吸收當時最高水準的阿拉伯和印度文化,成為一代哲學大師,然後做了一件現今財演大師也很喜歡做的事情──開班授徒。

開班授徒帶給畢達哥拉斯的好處不僅是經濟利益,透過門徒發揚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還可壯大學派的影響力,贏取榮譽與地位。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畢達哥拉斯對其學派實行宗教、政治、學術合一管理,他規定:不准把學派內知識流露給學派外的人,學派內有所有新發明、新發現,都要歸於他個人,違背者死。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字可以解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數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數,他還斷言:任何兩條線段的比,都可以用兩個整數的比來表示。用現今的話說就是所有數都是有理數,或說所有數都可以以整數的加減乘除來表示。


畢達哥拉斯學派有個死牛一邊頸的學生叫希帕索斯,他研究了邊長為1的正方形之後,發現其對角線的長度既不能用整數,也不能用整數的加減乘除來表示,只能用一個新數來表示,就是今天我們所用到的“開方2”。

這個發現直接動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仰,使畢達哥拉斯恐慌且震怒,於是露出了其“畢達哥斯拉”的本質,下令處死希帕索斯。希帕索斯嚇得連夜逃走,跑到海邊悄悄地躲上一艘船,打算有咁遠走咁遠。誰料是逃離虎口卻誤上賊船,這艘船正是畢達哥拉斯派來追殺他的。希帕索斯自投羅網,終被扔進地中海淹死。

人類之所以有別於畜牲禽獸,成為地球的主宰,是因為人類乃這顆星球上唯一懂得累積、散播和傳承知識的物種。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接受新知識的,特別是那些熱衷於以膚淺教條愚弄大眾的神棍,一旦發現新知識可能會捅破教條的虛假,損及其利益,就會不惜代價阻撓新知識的發展和傳播。故此,神棍思維對人類社會的危害,更甚於禽獸思維。

希帕索斯不是神棍思維下的第一個犧牲品,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因為神棍思維植根於利益,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關係,故神棍思維無時無刻不在,也無處不在。富蘭克林對這種思維就很不以為然,他批評說,所有教派無不以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凡是與其相左者皆為謬誤。他反而對一個不願公開信條的教派大加讚賞,並把這個教派負責人的話記錄下來:

“我們擔心:我們的信條一旦公布於眾,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會受到限制和約束,可能就故步自封。我們的下一代更加會這樣,他們會以為:老一輩創業者的業績莊嚴神聖,萬萬不可侵犯。”

可見,一個人或一個教派會否陷於神棍思維,並不在於其信仰或才能,而在於其襟懷與見識。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並沒有把其恩師Benjamin Graham的思想當作教條來遵守,而選擇超越之;芒格之所以成功,以因為無視學科間的壁壘,而選擇突破這些條條框框;顧鳴高之所以能贏錢,是因為不滿足於加減乘除這些小兒科工具,而以非傳統工具玩傳統遊戲。

知識是神棍的天敵,而教條又是知識發展的最大障礙,真是相尅相生。簡單而膚淺的教條就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個救生圈,令人有一陣子的安全感與希望,但始終無法將人帶到安全的彼岸。就以張化橋的一句話作結:死抱僵化的價值投資理論會使你破產!

(注:最近斷斷續續看了幾本書,此篇為讀後感。)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受用不盡的鄉土智慧

清明時節,時間安排許可的話,池某總會回鄉掃墓,做一回孝子賢孫。今年因小朋友的復活節假期放得早,無法成行,惟心意常在。

池某那個位處山旯旮的鄉下,還有一樣令池某惦念的清明時令美食──黃鱔。多年前,池某曾見識過鄉間小孩捕捉野生黃鱔的手段。他們會準備幾十個手臂般粗的竹編黃鱔籠,將蚯蚓搗成泥,塗在籠內作誘餌,籠子的前端編成倒鬚狀,黃鱔被引入籠裡覓食時就只能進不能出。

黃昏時候,他們把準備妥當的黃鱔籠分散地埋在稻田的泥裡。一夜安睡之後,翌日早上上學前到田裡走一圈,把黃鱔籠一一起回,基本上很少中空寶的,有的籠子裡甚至擠了兩三條黃鱔。不用費多大的勁,每次都能滿載而歸。

黃鱔愛在軟泥裡鑽來鑽去,平時很難看得見;又滑不留手,看見了也很難抓得住。如果要硬橋硬馬去捕捉,就算把稻田的泥翻一遍,也難有所獲,搞不好還會弄死田裡的莊稼。鄉間小孩的方法卻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日復一日都有收獲,又不損害農作物,真是事雖小卻見大智慧。

那次捕獵觀摩在池某腦海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致日後構思投資和投注方法時,處處都有“山寨”這種鄉土智慧的痕跡:

一、要有針對性的有效工具。不同的只是捕黃鱔小孩的工具用竹篾編成,池某的工具用電腦程式語言編成。

二、注碼要分散。就像捕黃鱔小孩事先並不確定獵物的具體位置一樣,我們也不知道哪一只股票會升、哪一匹馬會勝出、哪一隊球隊會贏,但不要緊,只要確定這是一個整體有edge的遊戲,把注碼分散在可能有收獲的位置就行了。雖然有些注碼可能會落空,但整體收獲還是不會太差的。

三、不要讓投資影響生活作息。股價和賠率並不會因為你多看兩眼而升得更快,故急於求成也是沒用的,不如學習捕黃鱔小孩那樣,押下注碼後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到收成時才去看結果。

四、不要破壞環境和諧。捕黃鱔和種農作物可以同時進行,互不干擾,互不破壞。投資亦應思考兩全其美之法,盡量不要影響正常收入。什麼辭工全職炒股、全職賭波賭馬,都是不必要的。

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個個被滅族或被同化,惟有華人這個人種,雖歷盡波劫,至今仍在這顆物競天擇的星球上保持最多的人口數量。池某認為這與其自古以農立國所累積下來的鄉土智慧不無關係。

其中一大智慧就是對timing的尊重與把握。正所謂天地生萬物而四時有序,是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方能收事半而功倍之效。現今的投資者,往往漠視timing的重要性,在高位接貨後,還要找一大堆藉口辯稱“有買貴冇買錯”,並期待不斷補時就能價格回歸,此等操作就像要夾硬在秋天播種或在冬天捕黃鱔一樣,盼取得好收成簡直是痴心妄想。

另一有用鄉土智慧就是rebalance的思維。再傻的農民,都不會一直只種當時看起來效益較高的作物,他們會幾種作物同時種,同一幅耕地上也會幾種作物輪流種。因為不同的作物對土壤養份的需求不一樣,若一直只種一種作物,只會令其所需養份枯竭,土壤也會變得貧瘠,最終將穀粒無收。每過一段時間就“換馬”種植不同的作物,就是不斷rebalance土壤的養份,令其長玩長有,保持長線收成。如今,有投資者認為只要買入看起來高息的股票,就可以一勞永逸,持有直至永遠,似乎其見識比起土得掉渣的農民還差得遠呢。